5月10日晚上8:00
北大医学部医学博士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北京眼科学会小儿眼科分会委员赵阳老师
分享《如何帮助孩子防控近视,有效改善视力》
点击下方预约按钮,预约直播
作者 |牧龙闲人
来源 | 最华人(ID:wcweekly)
很难相信,一个家族竟给自己制定了一部“宪法”:
第一,家族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,会期4天,核心成员无论置身世界何地,都要赶回来参会;
第二,家族里的年轻人必须在外工作至少3年,才能入职家族公司,应聘程序与普通员工相同;
第三,不能晚结婚,不准离婚,不准婚外情。尤其后两条,一旦违背直接踢出董事会……
从工作到生活,这部“宪法”给家族成员们设定了条条框框,严格得近乎冷酷。
但效果也非常显著——
成员们前仆后继,用五代人长达135年的漫长岁月,积累了巨大的财富,打破了“富不过三代”的魔咒,成为中国百富榜中唯一一个“百年家族”。
据最新公布的《2023年胡润富豪榜》,该家族以1350亿元财富,位列中国富豪榜第16位、世界富豪榜第77位。
这个家族,就是掌握着“李锦记”的李氏家族。
与一些富豪们张扬的个性不同,李氏家族的成员们非常低调,不显山不露水,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字。
但他们的故事,会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地方。
李氏家族的崛起,可以追溯到1888年的光绪年间。
那时的李锦裳26岁,在广东珠海的小渔村开了一家小食店,专门卖煮蚝。
李锦裳
当地人喜欢吃蚝,把新鲜的蚝肉连同汁液一起煮,煮熟后可以直接吃,也可以晒干烘干做成蚝豉,非常受欢迎。
一次,李锦裳由于忙碌,煮蚝时忘了关火,忙完后揭开锅一看,蚝已被煮得稀烂,锅底沉积着厚厚一层棕褐色的浓稠汁液。
他懊恼极了,端起锅打算倒掉,但锅中飘出来的阵阵香气,又让他迟疑下来。
他用勺子蘸了一些放到嘴里,没想到味道竟非常鲜美。
就这样,世界上第一锅蚝油诞生了。
李锦裳兴奋地招呼周围人品尝,人们尝过之后都连连称赞。
在村民们的撺掇下,李锦裳开始做起了蚝油生意。
他白天从村民手中收蚝,晚上熬制蚝油,作为调味品售卖。
鲜美浓郁的味道,让蚝油一经推出就大受追捧,许多人慕名前来购买,很快成了当地的特色产品。
李锦裳创办“李锦记蚝油庄”,生意越做越大,就连广州、江门、澳门等地的客商也纷纷到这里来取货。
李锦记蚝油庄
他也由此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“蚝油大王”。
明明是一次烹饪上的失误,却造就了一个影响几亿人饮食习惯的产品,失败与成功的转换,便是如此得猝不及防。
其实,很多重要的发明和发现都源自生活中的“意外”,与李锦裳发明蚝油类似,日本的池田菊苗也是从蒸发后的海带汤中发现了味精。
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”,有时候换一种思路,会发现生活中随处都有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惊喜和确幸。
就在李锦裳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之际,1902年,一场大火,将包括蚝油庄在内的大半条街道化为灰烬。
十几年的积蓄毁于一旦,李锦裳站在废墟上近乎绝望。
为了重建家业,他带着妻儿背井离乡,到澳门闯荡。
其中的艰难不言而喻,但李锦裳从未低头。
他重新挂起“李锦记”的招牌,继续以制售蚝油为业,靠着起早贪晚的劳作和货真价实的口碑,在澳门一步步站稳了脚跟。
位于澳门新马路的李锦记百年老铺仍在营业
1920年,李锦裳的三儿子李兆南接手管理家族业务,成为李锦记第二代掌门人。在李兆南的带领下,李锦记的事业版图开拓到了美国。
两年后,半生操劳的李锦裳辞世,享年60岁。
他将家业均等分给了三个儿子:老大李兆荣、老二李兆登、老三李兆南,希望三兄弟能够守望相助,共同将家族产业发扬光大。
然而,由于生意上的分歧,三兄弟之间渐渐滋生出了矛盾,且矛盾日益激化。
终于,1971年,一场激烈的家族内战爆发。
李兆荣、李兆登联起手来,意欲收购李兆南的股份,踢李兆南出局。
李兆南
而李兆南长子李文达则极力支持父亲进行反向收购。
这场家族内战僵持了半年之久,最终,李文达和父亲以分期付款的方式,用460万元巨款收购了全部股份,庞大的家业这才完整保留下来。
李文达也由此成为公司的第三代掌舵人。
李文达
接管公司后,李文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
他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,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,一步步将李锦记从传统作坊打造成了现代化的公司。
曾经,熬制蚝油费时费力、成本高昂,产品只能走高端路线,专供高档酒楼和富裕人群。
李文达接管后,蚝油产量大幅提升,走进了千家万户,普通百姓也能买得到、吃得起,并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世界知名的华人品牌。
李锦记全球最大生产基地——广东新会工厂
可好景不长,家族的第二次内乱爆发了。
仿佛一场闹剧,1982年,李文达唯一的弟弟李文乐,突然提出要分家。
原因是李文乐患上了鼻咽癌,妻子担心他过世后,自己会被家族扫地出门,便让他赶紧和哥哥分家。
此时的李锦记正在全球快速扩张,李文达不久前刚刚投入大笔资金,购买了大片土地建造厂房;同时,为了打开北美市场,大量商品正以“赊销寄售”的方式发往北美,资金没有回笼。
李锦记美国洛杉矶生产基地
在这种节骨眼上遭到亲兄弟背刺,李文达气得头晕目眩。
可李文乐为了妻子,执意分家,甚至不惜撕破脸,与哥哥对簿公堂。
这场“家族闹剧”折腾了足足两年,最后,李文达卖掉了部分厂房,并四处借款,凑够了8000万巨资,买下了弟弟手中的全部股份。
企业也因此遭受重创,面临着现金流断裂的风险,好在最终挺过了难关。
两次经历“亲人反目”,让李文达意识到,家族企业照此发展很难长远,于是,他定下了“家族宪法”。
国无法不治,民无法不安。
这部“家族宪法”看起来冰冷、毫无亲情味,却为人性规定了准绳,最大限度地防止企业毁在自家人手里。
2021年,李文达在家人的陪伴中安详离世,享寿91岁。
继李文达之后,家族的第四代、第五代后人开始在企业中担当重任。
李锦记第四代掌门人李惠中
从1888年李锦裳创立“李锦记”开始算起,时至今日,李氏家族已走过了135年的风风雨雨,依旧是全球富豪榜中的常客。
这在整个中国都是非常罕见的存在。
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们从不是“守财奴”,多年来始终热心公益事业。
早在1998年,家族便捐资2000多万港元,在家乡广东江门兴建李文达中学,又先后捐出450万港元,用来为学校购买教学设备等。
1998年特大洪水,家族捐出3000万元物资,支援祖国抗洪救灾。
2001年,家族捐出50万港元,支持广东新会筹建体育馆。
2002年,家族向清华大学捐资1000万元,兴建李文达医学生命科学图书馆等。
2011年,又捐资7650万元,在江门、新会建造两座跨江大桥,为当地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……
2014年,新会的李文达大桥落成启用
思利及人,造福社会,共享成果——这是李氏家族百年经营的智慧,也是企业传承发展、基业长青的诀窍。
人们常说,家族企业往往富不过三代。
究其原因,最普遍认同的观点是:家族企业往往重人情而轻制度,过分重视人情世故,而忽视了制度的执行和管理。
再者,家族企业的管理层多由经验相似、想法趋同的管理者及亲信构成,形成了高度统一的群体思维,进一步阻碍了可能的创新。
而李氏家族很好地规避了这些问题。
“家族宪法”代替“人”,成了家族治理的方案和准则。
上至股权分配,下至儿女教育,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。
李文达
年轻一代的成员们至少要读到大学毕业,并在其他企业工作3—5年,才允许到家族企业任职;
并且,他们的应聘、考核程序也与普通员工完全相同,一旦考核不通过,便被毫不留情地剔除出局;
CEO可以外聘,聘请全球最优秀的专业人才来做,而家族的精英们只需在董事会去影响、保持家族控股……
他们的管理模式,甚至还登上了清华大学的课堂,为众多精英学子讲授华人企业富过三代、仍不断壮大的秘诀。
在他们看来,企业只是家族的一部分,倘若不能保持家族内部的规矩与和谐,企业迟早分崩离析。
“家和万事兴”,这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祝福,也是李氏家族始终追求的朴素真理。
作者 | 牧龙闲人,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最华人(wcweekly),最华人,记录华人之光。
主播 |安东尼,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▼最近微信改版
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星标“十点读书”
及时接收每晚新鲜出炉的推文